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充分挖掘信阳文化资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光添彩
发布时间:2011-11-20 8:49:12
充分挖掘信阳文化资源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光添彩
息县统战理论研究学会 徐泽林

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建设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被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9月29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实施阶段,对河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其中一项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为我们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被称为楚风豫韵的信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进程中,应利用自己独特的茶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和干校文化等资源优势,抓住机遇,主动融入,科学定位,精心策划,发挥生力军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信阳茶文化
信阳是中国著名的茶都,种茶历史久远,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信阳毛尖以其形美、色翠、香高、味浓饮誉海内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唐朝陆羽是我国茶文化的奠基人,他在754年春曾对信阳许多县区的茶叶茶事进行过认真考察,并在《茶经》一书中留下了“淮南(茶),以光州(今光山、息县、潢川、商城、固始一带)上”的千古名句。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途中,曾路过信阳息县、光山等地,为后世留下了“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妙语,可以说这是对信阳茶的最高褒奖。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进一步提高了信阳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千百年来,信阳人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点的信阳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信阳茶产业和茶旅游业的发展。近些年,信阳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发挥优势,把茶产业作为信阳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专门机构,制定专业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优惠政策,优化发展机制,不断助推信阳茶产业迈上新台阶。1992年至今,信阳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弘扬茶文化,扩大开放,签订了一大批经济合作项目,促进了信阳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2009年12月,刚从东南产茶大省福建到河南担任省委书记不久的卢展工同志来到信阳调研,为信阳茶业的发展指出了新的出路。信阳在发展春季绿茶珍品“信阳毛尖”的基础上,又加大夏秋茶的采摘力度,开发新的茶叶产品,红茶“信阳红”开始红遍中国。信阳茶产业不断升级,企业增效,茶农增收。这为信阳茶打开更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条件,信阳正在由茶资源大市跨越到茶产业强市。
信阳资源非常丰富,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有被誉为“中原第一湖”的南湾湖,有茶圣陆羽和茶仙苏轼品评赞誉过的绿茶珍品“信阳毛尖”。 对这三种独特的名山、名水和名茶资源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就会形成信阳“旅游立市”、“旅游强市”的新名片,为信阳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强势的后劲。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要借助信阳茶文化的浓厚底蕴和特殊魅力,通过打造“山水茶韵、避暑胜地”这一城市品牌形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茶文化节、国际休闲旅游节和茶博览会,进一步理清建设中国茶都、开展休闲旅游、促进信阳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二要对茶与旅游、茶与休闲、茶与文化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茶文化、茶产业、茶旅游三者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茶文化、茶产业、茶旅游的发展成为信阳茶农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三要结合信阳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活动,把文化创意产业引入广大乡村,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大胆走文化创意农业的路子,在广大产茶区建立“文化创意茶园”、“文化创意茶乡”、“文化创意茶村”;四要在有条件的茶产区建设一批茶旅游生态观光园区,使文化创意与茶产业相结合,发展茶乡旅游;五要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优越的茶区,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展集采茶、制茶、品茶和吃住玩一条龙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让广大游客能够充分体验信阳茶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样,我们就可凭借绿茶“信阳毛尖”、红茶“信阳红”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声誉,大力推介信阳形象,展示信阳风采,推动茶旅游的全面发展,推动茶文化和茶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信阳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信阳红色文化
信阳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伟大传奇。这里是红军的摇篮,为中国革命培育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其中,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红二十五军是从信阳罗山的何家冲出发进行长征的,是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队伍,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并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是将军的故乡,走出了百余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涌现出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万海峰、尤太忠等一大批信阳籍名将。这里是中国许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如1946年6月的“中原突围”和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事件,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王震等共和国的元勋们都曾在此留下光辉的足迹。这里还是中国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地,红色革命歌曲唱红了信阳这块红色的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其中30多万人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著名英烈有吴焕先、叶成焕、高敬亭等。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信阳这片土地,信阳被称作革命红城是当之无愧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时期,信阳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地。据有关部门统计,信阳市有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479处,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7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21处,市级16处,县级136处。这些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迹大都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掘好信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拓创新,乘势而上,积极培育红色文化品牌,把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以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信阳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后,我们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凭借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其产业的文化内涵,带动旅游、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一批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品牌培植成叫得响的经济品牌;二要开发利用好强大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努力使这些教育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构成一条旅游产业链,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要围绕信阳红色文化做文章,拉长红色文化的产业链,把信阳的红色文化与茶文化、根亲文化、干校文化、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出集传统教育、寻根祭祖、休闲度假、娱乐观光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产业新格局;四要利用信阳地处大别山北麓、被称为豫鄂皖“三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创造信阳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让信阳的红色文化游与湖北红安、安徽金寨等周边老区的红色文化游相链接,进一步提高信阳红色文化游的知名度,增强信阳红色文化产业的魅力和竞争力;五要成立各种红色文化传播机构,形成较为完备的红色文化传播创新体制,与高等院校、各地优秀传播机构和优秀文化人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把红色文化产业链做大做强,做成一个具有持续竞争力、富有信阳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六要对一些革命历史事件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如在当年刘邓大军渡淮地息县大埠口尽早建立渡淮纪念碑、渡淮纪念广场和陈列馆,进一步增加补充信阳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三、信阳根亲文化
信阳是姓氏之根,有着丰富的根亲文化资源。据史料记载和历史考证,当今汉族100个大姓中就有10多个姓氏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如黄姓之源在潢川,潘、廖等姓源于固始,源于息县的有白、赖等姓氏,蒋、孙等姓出自淮滨,罗姓起源于罗山。近些年,固始县确立特色文化主题“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围绕打响“唐人故里•闽台祖地”这一品牌,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通过举办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强力推进根亲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寻根经济”,取得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双丰收。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欧美等地近70个姓氏宗亲组织纷纷来到信阳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探亲度假,投资兴业,形成了特有的根亲文化现象。
近几年,信阳市和固始、潢川、息县、淮滨等县区在根亲文化研究方面成就喜人,硕果累累。市统战部编辑出版了《根在信阳》,固始出版了《根在固始》,潢川出版了《大别山黄氏文化初探》、《信阳黄氏文化溯源》,淮滨出版了《中华蒋姓•淮滨寻根》,息县出版了《中华赖姓•息县寻根》等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信阳地跨江淮,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区位优越,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信阳应发挥自身丰厚的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姓氏文化研究,开发和利用好姓氏文化资源,打造根亲交流平台,注重经济贸易合作,形成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合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要成立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建立和完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姓氏文化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做好姓氏寻根、宗亲联谊、观光旅游、经贸合作等活动的协调工作,保障根亲文化研究和联谊活动的正常开展;二要汇总各县区根亲文化研究成果,做好文物保护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中心城区建立信阳市“根亲文化博物馆”,各县区可按姓氏的祖根地设立根亲文化博物馆分馆,参加到市直博物馆总馆的管理序列;三要充分挖掘姓氏文化内涵,利用传统节日“清明节”祭祖恳亲活动,发展祭祀文化游;四要组织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深入古国遗址调研,考证历史文献,拍摄有关根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制作姓氏文化产品,修葺先祖墓园和古迹遗址,建立姓氏始祖标志;五要不断创新根亲文化开发利用形式,在沟通交流宣传方面下功夫,增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寻根意识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爱国爱乡和投资兴业的热情,促进信阳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四、信阳干校文化
信阳“五七”干校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在市区、商城、潢川、罗山、息县等地都有分布。干校文化是建国后党史中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产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在信阳创办了十几所“五七”干校。许多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及诸多学者、文化名人先后来到信阳生活学习,如王稼祥在信阳市郊区,陈少敏在罗山,胡耀邦、胡克实、路金栋、胡启立、李淑铮、王照华、徐惟诚、伍绍祖等在潢川黄湖农场,俞平伯、何其芳、沈从文、钱钟书、杨绛、吴世昌、余冠英、吕叔湘、丁声树、胡绳、岳金霖、任继愈、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文化泰斗和经济专家在息县东岳。这些共和国精英的干校经历,使信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在信阳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今天我们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七”干校旧址是研究建国后中共党史,特别是“文革”史的珍贵历史遗迹。由于历史原因,随着岁月流逝和时代变迁,“五七”干校逐渐淡出人们的话题,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更为陌生,许多干校时期的文物及遗迹已不多见。而信阳市还现存许多“五七”干校旧址,如潢川黄湖有团中央干校旧址;罗山有全国总工会干校旧址;息县的项店有国家外贸部干校旧址,杨店有国家物资部干校旧址,张陶有国家铁道部干校旧址,孙庙有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社干校旧址和国家对外经济委员会干校旧址,路口有国家对外文化委员会干校旧址,东岳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干校旧址等,形成了极其罕见的“五七”干校旧址群。近些年来,许多当年在干校学习劳动的学员和新闻媒体、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来到信阳一些县区进行寻访调研,追忆那段特殊时期的干校生活,形成了干校文化研究的热点,也带动着许多人前来观光旅游。
“五七”干校是信阳的宝贵文化遗产,可申报文物或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由于信阳各地干校旧址比较分散,人们参观这些旧址比较困难;再加上干校是“文革”时期的产物,有些地方对干校旧址保护不力,旧址建筑和道路破坏严重,不利于当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因此,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抢救干校遗产,保护干校旧址迫在眉睫。那么,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干校文化呢?一要搜集反映干校学员生产、生活场景的图片,收集当年在干校生活过的名人题词、墨宝以及有关著述,并整理成书出版;二要征集当年干校学员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实物或复制品,征集当年干校学员经常阅读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及他们佩戴过的毛主席像章、使用过的毛主席塑像等实物;三要建立展现当年干校学员劳动场景的雕塑,展示当年在干校生活过的政界、文化界名人的生平事迹;四要建立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对各县区干校旧址现存较好的,应当加以整修和保护,作为纪念馆分馆,参加到总馆的管理序列;五要借鉴外地围绕着干校文化开发比较好的,原址保护比较好的,展览馆建设比较好的,利用干校文化丰富旅游资源、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如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旧址和宁夏石嘴山干校博物馆等,以便更好地构建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推介干校文化,做活干校经济。
信阳现存众多的干校旧址,可以说这是信阳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干校文化是前辈们在特殊年代留给信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不可低估的,对我们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保护“五七”干校旧址,建立“五七干校纪念馆”,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作风和组织建设上将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可以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经济是社会发展之脉,文化是社会发展之魂。我们要使信阳深厚的茶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根亲文化资源、干校文化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融合,努力打造信阳特有的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强信阳的软实力。我们要借河南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创新区的东风,在国家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充分利用信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信阳的茶文化、红色文化、根亲文化、干校文化四大品牌,全面提升信阳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作用,为更好地建设魅力信阳,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信阳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