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理论政策
关于建立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1-4-28 11:01:31
关于建立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的建议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山清水秀,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有鸡公山、南湾湖、汤泉池、灵山寺、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城阳城遗址博物馆等著名景区或景点。为此,信阳市已经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但同时,信阳在旅游资源挖掘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比如,保护“五七”干校这一文化遗产,建立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可作为信阳发展旅游经济的一项新课题,发展这一课题需要社会各界认真整理、积极建设。
“五七”干校是建国后党史中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与毛泽东突出强调通过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干群关系的思想紧密相联。当时,在信阳建立的“五七”干校很多,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大专院校、省直单位在信阳及其周边县区平桥、商城、罗山、潢川、息县等地创办了十几所“五七”干校。许多党政干部及文化名人相继来到信阳生活学习,如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在信阳市郊区,陈少敏在罗山“五七”干校,时在团中央任职的胡耀邦、胡克实、路金栋、胡启立、李淑铮、王照华、徐惟诚、伍绍祖等在潢川黄湖农场,文化名人钱钟书、杨绛夫妇、沈从文、俞平伯、何其芳、吴世昌、余冠英、何西来、吕叔湘、丁声树、胡绳、任继愈、金岳霖、孙冶方、顾准、吴敬琏等在息县东岳“五七”干校。他们坎坷曲折的干校经历,对个人而言或许是不幸,却大大丰富了信阳的文化内涵,为信阳文化史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今天我们建设魅力信阳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七”干校是研究建国后中共党史,特别是“文革”史的珍贵历史遗迹。由于历史原因,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五七”干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话题,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更为陌生,许多“文革”时期的文物及遗迹已不多见。而信阳市还存有许多“五七”干校旧址,如潢川黄湖团中央“五七”干校旧址;罗山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旧址;息县国家物资部,国家外贸部,国家铁道部,全国总工会《工人日报》社,国家对外经济委员会,国家对外文化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等“五七”干校旧址。这些形成了“五七”干校旧址群,这在全国是极其罕见的。近些年来,许多当年在“五七”干校学习、劳动的学员(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张卓元等)和新闻媒体、历史研究工作者到信阳调查、寻访,初步形成了“五七”干校文化研究热点。
“五七”干校是信阳的宝贵文化遗产,它积淀了特殊时期的那段蹉跎岁月,应该原样保护起来,并可申报文物或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但由于信阳各地“五七”干校旧址比较分散,人们参观这些干校旧址比较困难,再加上有些县区对干校旧址保护不力,已经失去了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价值。因此,建立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显得十分必要。
信阳市加强“五七”干校旧址保护,建立干校历史纪念馆,旨在展现当年中央各部委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艰苦创业、勤奋学习的历史场景,集中反映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智慧和文明成果。
在信阳市建立的“五七干校纪念馆”应是一个综合馆,可分为若干个县区“五七”干校馆。纪念馆以图片、雕塑和实物等形式,再现当时干校学员劳动、学习和生活等场景。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搜集反映干校学员生产、生活场景的图片;
2、收集当年在干校生活的名人题词、墨宝以及有关著述,并整理成书出版;
3、征集当年干校学员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实物或复制品;
4、征集当年干校学员经常阅读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及他们佩戴过的毛主席像章、使用过的毛主席塑像等实物;
5、建立展现当年干校学员劳动场景的雕塑;
6、展示当年在干校生活过的政界、文化界名人的生平事迹;
7、各县区的“五七”干校旧址现存较好的,应当加以整修和保护,可作为干校纪念分馆,参加到总馆的管理序列;
8、根据全国围绕着干校文化发扬比较好的,原址保护比较好的,展览馆建设比较好的,利用干校文化把地方特色推向全国这种成功范例和经验,如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旧址和宁夏石嘴山干校博物馆等,值得信阳学习和借鉴,以便更好构建信阳市“五七干校纪念馆”。
发动社会各界积极抢救当年“五七”干校学员的文化遗物,保护干校旧址已成为当务之急,务必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