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琅琊笔记
发布时间:2011-8-22 15:37:28
琅琊笔记
符庆国
开篇语
姓氏文化,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同诗书礼乐一样,代表着中华文明,也是文化形式的一种载体。
姓氏,传递着悠久的中华文明的历史信息。在这里你可以嗅到故土绵绵的幽香,可以聆听祖先渐去渐远回望祖林而缓缓的足音,可以看见先辈们为抵御外侮在古战场上为中华民族生存而征战撕杀的刀光剑影。
姓氏,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如孔孟之道、老子《道德经》、程朱学派;又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诸如申息之师、符王、符第四、杨家将、岳家军、三苏坟等。这些带有姓氏的历史典故让今人充满了欲究其义的学习渴望和对历史知识地追求。缘于此,作为符氏公雅后裔,有幸踏上琅琊故土,朝觐符氏祖林,拜见守护祖林的符氏宗亲。
祖德佑后人,忠义传万代。自公雅受姓起至今已有2230年。当年的琅琊郡望,符氏家族已历秦汉崛起,唐宋辉煌,代有人才,开琼戍边,其历史功绩昭昭,可圈可点;丰功伟业,气壮山河。



琅琊郡望——符氏

琅琊郡始建于秦统一中国后,在国内推行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当时在全国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多郡。建郡之初,于琅琊山之西北(今胶南市琅琊镇)。郡以山为名,故为琅琊郡。
琅琊山近黄海,有港湾,风光旖旎。秦始皇巡游至此而登山,始建琅琊台,立碑记之(今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于后人说琅琊台为越王勾践所建,实为误传。另一琅琊山在今安徽滁州西南,因东晋琅琊王避难至此山,遂改为琅琊山。
随着朝代更迭,秦时琅琊郡几经迁移治所,虽名称各异,据古今史载,仍以别名琅琊呼之。其间,西汉移治东武(今诸城),东汉改琅琊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市北),北魏移治即丘(今临沂市东南)。东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侨置,分江乘县地为实土,治所在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南朝宋改为南琅琊郡,南齐迁至白下(今江苏南京市北)。自琅琊郡以来,时而为县,时而为州,时而为郡,时而为国。北宋时州郡通称,在称沂州的同时,又称琅琊郡。从南宋到清朝,称沂州时又加上别名琅琊;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设琅琊道,1928年改称临沂至今,仍以琅琊为别名。
琅琊郡作为历史及近代的行政区划,应当视为是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区域。实际上这片土地也是以古代鲁国的面积为基础,即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
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的显贵的世族。符姓作为琅琊郡望有史可查。据《敦煌残卷》,唐《贞观氏族志》载有“琅琊六姓”,依次为王、颜、诸葛、惠、符、徐。1986年在台北出版的《中国族谱》一书,对全国80个重要姓氏堂号的267个姓氏进行分述。历史上使用《琅琊堂》号的只有三姓,即符、云、诸葛,并注明琅琊为秦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今临沂县境。

鲁国衰微,祸起仲庆父

周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周武王弟周公旦攝政,世称周公。因其它兄弟不服而反叛,周公平叛后,大规模分封诸候。周公旦封子伯禽为鲁国开国君主,建都曲阜。时封吕尚,(一名姜子牙、俗称姜太公)为齐国开国君主,辖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后东扩至胶东半岛,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淄博市东北)。春秋末,君权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史称田齐,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初年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的时候,鲁国却发生了由贵族2次分割公室的内乱行为,致使鲁国日渐衰微。起因是鲁国出了个仲庆父。仲庆父(亦称孟氏)是鲁庄公庶兄。公元前662年庄公去世后,子般继位,他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他又派人杀死闵公,自己则出走到莒,莒送归,他在回国途中自缢而死,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成语,即由此而来。那么庆父死了,鲁国又该怎样呢?因为有了仲庆父这个恶劣的表率,“三桓”后裔更是把鲁国搅得天昏地黑,真个是变成了“庆父虽死,鲁难仍未已”了。
所谓“三桓”即鲁桓公之庶子:仲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
桓公少子季友之孙季文子(季孙行文),历相宣公,成公、襄公。襄公十一年(前562年)建立三军,由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各自有一军,瓜分公室。昭公五年(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得二分,从此鲁国由季孙氏专权。是时,季平子(季孙意如、文子之孙)及仲孙氏(孟懿子)、叔孙氏(昭子)彼此勾结,史称“三季“。《吕氏春秋、察微》:“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从季文子起,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等相继执政,掌握鲁国权利。
鲁国日衰,公元前256年楚灭鲁,楚考烈王将顷公放逐莒地(即今莒县、莒南、胶南的沂东地区),其子庆废为庶民,从此,宗庙祭祀断绝,顷公之孙公雅为避难仕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雅居官符玺令,后人以官为姓,改姬姓为符姓,公雅为符氏受姓始祖,至今已有2230年。

国难思忠良

符氏家族,崛起于秦汉,代有人才;辉煌于唐宋,炳彪青史。有道是,“一家不足以立世,一族不足以兴邦”。一人、一家、一族只有融入社会,团结各族,以国家为依托,才能出将于疆场,入相于海内,奋发有为。
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等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时有昭义节度使薛嵩死,其属下田悦欲起兵叛唐,为薛嵩军副的符令奇告知其子符璘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为人所不齿,田悦叛唐也决没有好下场,你赶快找机会逃走吧,献身于唐朝。”符璘出走,田悦大怒。符令奇斥骂田悦叛唐,田悦杀符令奇,公时年79岁。符璘逃出后,遵父命,率二弟符琳、三弟符瑶协助唐军平定田悦。符令奇以身殉国,追赠为户部尚书,左仆射。符璘因战功卓著,诏命为特进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封义阳郡王,入朝为辅国大将军。二弟符琳授检校太子宾客琅琊郡公;三弟符瑶授忻州别驾琅琊县男。
符令奇玄孙符存审少小携一剑而别家从军,随晋王李克用,领兵打仗。征战于太行山下,挥戈于黄河以北,拒外侮,平内乱,身中矢百余,号称“云州十六虎将之一”。从军40年,战功卓著,位极将相,历任安国、平卢节度使。
符存审少在军中,识机知变,行军出师,法令严明,决策制胜,从无遗悔。公元924年(后唐同光二年)春,居幽州之符存审病,觐见庄宗,庄宗置酒宫中,叹曰:“吾创业故人,零落殆尽,其所在惟存审耳,今又病笃,北方之事,谁可代之?”制授存审宣武军节度使,诸道蕃汉马步总管,诏未至,存审于5月15日卒于幽州官居,时年六十三。庄宗震悼久之,废朝三日,赠尚书令,追封秦王。
符存审在战场上履锋冒刃,入万死而无一生,身中矢百余、,为符氏家族赢得了政治地位和辉煌的家世。正是这种御外侮,剿内乱的努力,对五代宋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能代表符氏家族、地位最为显赫,执掌军事权利时间最长的是符存审的四子符彦卿。
符彦卿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代。“五代十国”时期,真能象符彦卿这样仕五代而威望靡重的人物则是少之又少。《宋史》本传称:彦卿将家子,勇略有谋,善用兵。
符彦卿(879—975年)字冠候,宛丘(今河南淮阳)人,符存审四子,25岁当吉州剌史,讨王都于定州,大破辽军于嘉山,击退围攻阳城的辽兵,在与契丹几十年的征战中,军功显著。符彦卿排行第四,军中皆称“符第四”。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契丹耶律德光统军10万围困符彦卿所部于阳城,符彦卿对将士们说,若以束手待毙不如战死来号召将士血战,从而大败辽军,耶律德光逃遁。从此,契丹畏符彦卿之威名,乃马病不饮龁,必唾呪曰:此中岂有符王耶!
周世宗在位五年,符彦卿助后周取后蜀,夺南唐江淮十四州,北攻契丹,同时也为北宋的统一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宋史》称符彦卿“有谋善战,声振殊俗”。宋太祖也“常推其善用兵”。
符彦卿历后唐而宋的官爵:
后唐:亲从指挥使、散员指挥使、龙武都虞候、吉州刺史、庆州刺史、耀州团练使。
后晋:同州节度使、左右羽林统军、河阳三城节度使、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祁国公。
后汉:侍中、中书令、魏国公、太保。
后周:天雄军节度使、大名尹、淮阳王、卫王、魏王、太傅、太尉。
北宋:加封太师。

开琼戍边

从公元891年—1402年的511年里,符氏家族受唐、宋、元、明、四代王朝的派遣,不间断地把符氏家族中的优秀人物派往海南岛开琼戍边,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不同朝代对一个家族的信赖之举。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符元生奉命渡琼抚黎。符元生,河南宛丘人,祖上符曰澈(符璘次男)曾任分宁节度使,河南节度使,迁居宛丘。其父湖广。符元生授广东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是符氏家族第一位奉皇命渡琼始祖。因抚黎有功,敕封五代袭万户候,居文昌。湖广公次男符元称(一名元先)、三男符元量随兄元生公同往海南渡琼抚黎,海南平治后第二年返原籍,符元量在归途中溺海而亡,敕封黎道尊师,葬海南伞尾地。
符盟(930—1020年)福建福州闽县人,浙江提督,宋初开宝元年(968年)入琼在澄迈县美环村卜居。
符有辰,1003年随父绳武官闽莆田。时其父绳武任莆田县令。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奉诏渡琼抚黎。累官至广南西路琼管司清化军指挥使,因抚黎有功,敕封万户候,居文昌县昌洒淡水村。
符渚,字镳渔,以武魁任总管都元帅,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自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龛头村迁职入琼,初居琼都,后移居琼郡那邑图日符村。
符大本,元举人,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县龛头村迁琼,居文昌水涯村,任会同县(令琼海县)知县。
符细,南宋孝宗淳熙12年,(1185年)由闽入琼,居临入美良村。
符元良,明太祖洪武18年,(1395年),由闽入琼,入临居东英殿当村。
符文显,明惠帝元年(1399年)入汀而临,居东英镇罗浪村。
符绍祖,明惠帝4年(1402年),入临居富罗美文村,后迁美良镇白石港。
符引,晋公后裔十七世孙,由广西渡琼入临居加来镇敦隆村。
据相关资料统计,海南省符氏人口已达59万之巨,占省总人口890万的6.6%,是海南省第二大姓。东南亚及海外符氏人口约10万余人,姓氏人口为海外之最;连同大陆,总计符氏人口约140余万。
据历史资料显示,符氏遍布全国。从史料中得知,主要是因为历代王朝中符氏居朝为官者多,甚至于王侯将相累朝不乏。符氏家族后人多随朝廷命官的封地、迁职而一同前往聚居。如河南淮阳、洛阳、福建莆田、广东南雄、江苏淮安、丹阳、浙江余姚、湖南长沙、衡阳、四川成都等;或遵皇命,带领族人,以军事组织的形式,开琼戍边。这样大规模的迁徙,是很难再返故土的。这也是广东、海南及东南亚各国符氏家族发达兴旺的客观原因,也是其它姓氏不可比拟的。
自渡琼始祖符元生891年至符引1402年止,举凡511年,其间符氏家族遵照皇命开琼之重托,引导符氏家族不断地南迁入琼,为中原文化和农工技术在琼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展现了符氏家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风采!
从公元755年(唐天宝14年)冬的安史之乱到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北宋王朝的建立,在205年漫长的岁月,其间历经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衰微,加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这一段历史里,从唐肃宗对符令奇父子的忠义嘉许,后唐庄宗对符存审病中的哀叹、宋太祖、宋太宗对符彦卿和符氏家族的推崇,不难看出,“国难思忠良”不仅是文学语言,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显现。在国难临头,民族危机的朝廷呼唤中,在陷于战乱之苦的人民呐喊中,也把符氏家族中的七代优秀儿女推上中国当时的历史前台和残酷的战争旋涡。在唐衰宋兴的民族危难里,“符家军”力挽狂澜,前赴后继,在刀光剑影的征战沙场,猎猎飘扬的战旗,咴咴嘶鸣的战马。在数不清的战斗中,无数符氏儿女血染征衣,捐躯沙场,同时,也为符氏家族赢来了丰功伟业和显赫的家世。
本笔记之缀述不怠,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符氏族人忠义传家,报效祖国,弘扬祖德,敦宗睦族,慎终追远。在未来祖国的各项发展事业上,恪尽职守,舍小家为大家,不违祖德、祖训,团结中华各族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奋斗。
泱泱中华,民族皇皇,百家一姓,龙的传人,百族一家,唯我中华。天佑我族,国佑我族,祖佑我族,源远流长。
诚如斯言,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