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息县坡——周博潇
发布时间:2017-3-27 9:03:37

 周博潇,河南省息县人,1964年出生,博士;曾任国家煤矿安监局行管司副司长。现任中电投蒙东能源集团公司专职董事。

离开老家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依然深深地怀念着家乡。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息县。在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息县坡,是家乡人对息县的自豪称谓。

息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聚族而居,周武王时建立息侯国,公元前682年改置息县,北周时改为息州,之后息州、息县几经变换,直到明朝改为息县并延续至今。息县是华夏大地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是当字无愧的“中华第一古县”。在家乡,几乎无人不晓息夫人,她是息侯国国君的妻子,传说她目如秋水,脸似桃花,人称“桃夫人”,她“挑灯劝君”、“三年不语”的故事成千秋佳话,古代文豪李白、杜牧、王维和宋之问等均曾赋诗对其歌咏赞叹。

息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地跨淮河,位于我国南北方的交界处,丘陵和平原的接壤地带。淮河南岸是波状起伏的缓丘垄岗,岗面平缓,宽谷低丘,岗谷相间,淮河以北是一望无际广阔恢宏的大平原。最奇特的是我的老家所在的乡,丘陵和平原的土质也是截然不同的,丘陵地区是黏土地,适宜栽种水稻,而平原地区是砂土地,适合种植小麦和落生。在儿时的记忆里,家乡都是土路,遇到下雨下雪天,雨雪一停,岗下平原的人们就可以穿布鞋出行了,而岗上的道路翻浆翻得厉害,满地泥浆,坑坑洼洼,没有几天是干不了的。我有时想,我的老家真是神奇,岗上岗下两种土地,也只有大自然才可能有这样绝妙的创造。

息县田园风景如画。全县密布着一万二千多个大大小小的水库、池塘和湖泊,好像一块块碧玉镶嵌在锦绣大地上。淮河、闾河、清水河和莲花港、乌龙港等十五六条河流港沟,犹如一条条金光闪耀的飘带,在丘岗间和坦荡如砥的平原上逶迤荡漾。息县是一个大县份,人口超过百万,全县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横卧着近四千个村庄,村庄之间紧密相邻。平原里的一个个村庄,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片茂盛的树林,鳞次栉比的红瓦房或红色、白色小楼掩隐在林荫里,色彩斑斓的散布在平展展的土地上,耸立着高大的水杉和杨树的一条条公路,就像一根根丝带,将一个个村庄连缀起来,构成家乡大地上的美丽图案。在丘岗地区,梯田层层,水田如网,阡陌螺旋,水库、池塘、稻田环绕的丘岗上,岗面开阔平缓,村庄就坐落在岗面上,各抱地势,随着丘岗绵延起伏,村庄之间高低错落,犹如一幅宁静优美的图画。

家乡地理地貌独特,气候适宜,土质肥沃,不管种什么庄稼,都长势很好,随着季节变换庄稼颜色交替,将大地点缀的五彩缤纷,成为家乡独特而又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记得小时候,在家乡的春天里,紫云英花和油菜花昂然怒放,岗陵上一片粲然夺目的雪青和金黄,绿油油的麦苗随风飘荡,辽阔的平原犹如平铺了一张绿色的绒毯。初夏里,岗下平原里望不尽的麦浪闪着金光,到了炎热的夏季,高高的秫秫、红麻和芦苇铺展成森然的青纱帐,成片成片帖地而生的红薯和低矮的落生、黄豆生机勃勃,四周拱卫着葳蕤旺盛的芝麻和玉米,高低不一,绿意盎然,浩浩荡荡,铺织出一片清新葱茏的碧绿。

岗上鸟鸣蛙唱,稻浪起伏,是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迷人景象。秋日里,岗上一片片梯田里,漫岗遍野的稻谷翻涌着金黄色波浪,岗下辽阔的大平原里,一片片泛黄的庄稼叶蔓,连同那紫红的红麻,火红的秫秫,澄黄的玉米,雪白的棉花,交织出一幅硕果累累色彩缤纷的壮丽画卷。冬天里,刚出土的麦苗在凛冽的寒风里顽强地生长,扑入你的眼帘里依然是无边无垠的青绿。

息县是鱼米之乡。星罗棋布的库塘湖泊,纵横成网的河流港渠,近千毫米的年降水量,是种植水稻的水源保障。在家乡,岗上梯田里,平原河流两岸、干渠周围,都种植水稻。我的老家在岗陵地区,十几个水库和池塘围绕着村庄,一条弯弯的小河从岗下缓缓流过。在孩提时代,在夏季,这些水库、池塘和小河也是我们的乐园,我们每天要洗几次澡,有时候整个中午都泡在水里,打水仗,游泳,扎猛子,清凉怡人,十分快乐。水库和池塘的鱼很多,各种鱼类应有尽有,有野生的,也有生产队饲养的。那时候,水库和池塘的水清澈澄碧,长着青青的水草,漂荡着鸡头米和菱角。站在岸边,常常能看到小鱼在清波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喁喁着小嘴,摇动起一圈圈的水花。酷暑时节,农闲或中午的时候,我们就跟着大人去捕鱼。大人们常常或提着鸡罩,或拎着鱼网,到村子附近的池塘去逮鱼。有时候,我们小伙伴们在稻田里,在水沟里,用手捧盆舀,将水洼里的水放尽,也能逮到鲫鱼、秧苗子、乌鱼、戈牙和草鱼什么的。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生产队集中打鱼,每户都能分到几尾胖头和白鲢。

息县物产格外丰富。我们家乡主产小麦和水稻,盛产落生、油菜和芝麻,还种植少量的红薯、玉米、秫秫和各种豆子,是全国产粮大县。在粮食作物中,香稻丸最有名,早在宋朝时息县就种植香稻,明、清时作为朝庭贡品。香稻丸色彩青白,香气馥郁,煮粥蒸饭时加少许的香稻丸,就清香四溢。那时家乡还种植小甜瓜、面瓜和菜瓜之类。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甜瓜,深绿和黄白相间的瓜皮,黄绿色的瓜瓤,闻起来清香扑鼻,吃起来甘甜爽口,离开家乡后,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小甜瓜。那些年,家家都有自留地,种植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如今在北京菜市场上能够见到的青菜,那时家乡几乎都有,而在家乡大量种植的黑叶子菜和酱杆白,至今在北京很难买到。同样的菜,我们家乡的菜,比我在北京见到的菜鲜绿嫩青,那水灵灵的质地和色泽直撩人的胃口。譬如家乡的卷心大白菜,短粗肥壮,抱心抱的紧,洁白细嫩,吃到嘴里有一股诱人的清香。

息县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家乡人的聪明才智,大地的丰富物产,催生出家乡璀璨的饮食文化。在家乡,饮食是非常讲究的。干饭、馍和鸡、鱼、肉、豆腐的做法花样翻新,竟能做成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的花样和口味。令人怀念的有饺子、烙馍、蒸面条和糍粑,还有杂拌、酥鱼、栗子肉和焖罐肉等。最特别的是饺子,状如耳朵,皮薄馅多,玲珑剔透,色鲜味美。在家乡,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待客的宴席是很上档次的,尤其是现在家乡富裕了,宴席的标准更高,常常流行的是“三八”或“三六”席,即凉菜、热菜和汤各八个或六个。乡间厨师的烹调手艺也是很高的,做的菜色香味俱全。前年春节,我带儿子回老家,吃过一次农村的“三六”流水席,出乎意料的是,长在北京、在美国留学多年的儿子竟对宴席赞不绝口,连说没想到农村人做的饭菜味道会这么好。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古老神奇和美丽富饶的地方,她给了我快乐的童年,给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岗陵、那平原、那水、那乡味和乡情。